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听着窗外的鞭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听着窗外的鞭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的导游词怎么写?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春节习俗的导游词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过年时有没有收集未爆炸鞭炮、倒出火药重新自制鞭炮的经历?都做过什么新花样?
在我的童年,曾经非常盼望过年。小时因家境不好,只有在过年时,才会有件新衣服,才会吃到各种美食。当然这种美食不是自家,而是去别人家拜年才能吃到。
平时一年四季没有新衣穿,只有过年才会穿上新衣。爸妈说: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过年时无论如何,要让孩子穿上新衣。
对于过年的我们是非常兴奋的,大年三十那天,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也会尽力帮爸妈做些份内事,忙完,下午爸爸和哥哥贴对联,妈妈开始下卤锅,我在旁边打下手(其实是为了贪吃)。一年到头,妈妈才会杀鸡,杀鹅的,买些对那时叫好吃的食物。卤完妈妈又开始准备年夜饭,我家的年夜饭很简单,妈妈除了煮一大锅的米饭,吃不完放到初一,据说像征来年不愁吃的,然后会炖只鸡,像征吉祥如意。饭后一家人围着火盆,烧着火,看着黑白电视机,等待除夕的到来。
过年了,我异常兴奋睡不着,躺在床上不知什么时候睡着。只到屋外传来敲门声,已有人来拜年了,看着窗外天还没亮呢。我和哥哥起床洗漱完毕,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出门拜年了。
大年初一见人问声:新年好。每次都会受到大人的夸赞:新年好,长高了,也长大一岁了,更加懂事了,新衣好美了……都是好听的,反正我们爱听,不待夸完,早就端来果盘,里面都是好吃的。嘴上说着推辞的话,手早就上前了。
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了,运气好的话,可能还会收到压岁钱。不过我没收到过,除了爸妈给的外,初一那天爸妈还会给钱,让我们相约去衔上看电影。
反正过年的那几天就是开心,有吃有喝还有玩,巴不得天天是过年啊,希望好日子天天如此。
如今的年味谈了,过年的气氛早就不存在,如今的年味不知在哪,如今的人忙着打牌,再也没有人围着火盆烤火,等待除夕的到来。
我还是很怀念儿时的年味,虽然没有现在的食物丰富,玩的烟花炮竹各试各样,我们小时有个气球就不错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听着窗外的鞭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听着窗外的鞭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