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顿鞭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顿鞭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黑龙江的年味是什么?
黑龙江年味: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腊八粥、杀猪菜,撒年糕,蒸豆包,廿三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吃大糖粘灶王爷嘴,廿四写大字备春联,廿五做豆腐,廿六化冻肉,廿七杀年鸡,廿八白面发,廿九滿街走最后备另粹烟酒糖茶,油盐酱醋,花生瓜籽,…三十帖对联,早吃鱼午吃鸡晚上点灯放鞭炮,包饺子,接财神,祭祖,年夜饭,迎初夕。大年初一穿新衣拜年,压岁钱,扭秧歌,游戏,玩牌,初二回娘家,初三请血缘亲人吃饭,初四请亲戚朋友作客,初五吃饺子,放鞭,初六收关备活,初七吃面条绊孩腿平安叫人日子,初八是马日子…正月十五闹元宵。年味淡了…打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开始春耕了。年节好过,日子常过,劝君挣钱早出手,喝酒吃肉看春秋!
要说“年味”,现在好像挺稀缺的。如果真要说黑龙江的年味是什么,也许就是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年的样子吧。
有时候,不得不庆幸自己出生在农村,农村的视野虽然窄了许多,但是那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和点点滴滴,那些调皮捣蛋的场景那些哭笑不得的瞬间,好像都留给了小时候的那个小山村。
小时候的年味,是穿上颜色艳丽的衣服,大红大粉大绿应有尽有,总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怎么新鲜怎么来。
小时候的年味,在放鞭炮贴对联,那声声爆竹辞旧岁,真是开心自己又长大了一岁,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就真正的长大了。现在想想,真是年少无知不知愁滋味啊。
小时候的年味,是走亲访友你家一把花生他家一把糖果,最后兜里揣满10元20元的崭新“大票”的压岁钱。
小时候的年味,是一大桌子年夜饭,虽然现在想想没有海鲜没有鲍鱼,但是却比现在好吃的多,你要问科长都有啥,科长还真说不出来了。
总之,年味,记忆中的最浓。
我是龙江人,要说这龙江的年味儿从哪最能体现出来?那只能是孩子身上。我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说一下。我是80后,小时候那个年代比较尴尬。说说我那时候的故事。
衣:哪怕家里条件再不好, 也会给孩子买上那么一件两件新衣服。辞旧迎新,那个时候大人穿的好不好无所谓,但是孩子过年一定要穿新衣服、新鞋。感恩那些年父母对我的爱。那个年代,年味就是一件衣裳。
食,平常煮个鸡蛋那就是了不得的好东西了。但是到了过年,杀猪宰羊,杀鸡宰鸭的。平常家里舍不得吃的东西都上了餐桌。到了大年夜一大家子聚到一块儿,无拘无束的。长辈做主位,小辈儿做末位,看着满桌的好吃的直流口水。眼睛都冒绿光的盯着饭菜。那个年代,年味就是一顿平常不吃的饭菜。
住,那会儿上学住校,家里在农村。平常叔叔有自己的家,爷爷也在忙事情,爸爸更是为了生活一刻不得闲。但只有到了年夜饭的那一天,我们这一大家子才会聚到一起。和叔叔阿姨拜个年,讨个红包。那些年,亲戚聚在一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年味。
行,有一年爸爸和叔叔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干活。因为我家有牲口听说是去深山老林里拽木头,大雪封山。我们都以为爸爸和叔叔回不来了,但是爸爸和叔叔顶着风雪回来过年。叔叔还给我带了一包冒凉风的糖。我想那个年代,能和亲人在一起过年就是最有年味的。
每逢过年,我们家要做好吃的,穿好衣服,贴春联。然后福倒了,然后各种祭祀,然后各种规矩和忌口。见到长辈儿要拜年,见到亲人要问好。早上起来先给谁拜年等等。这一大套规矩下来真是烦透了。但随着岁月的增长,却发现我们的年失去了意义。以前可以聚在一起看看春晚,唠唠家常,打打麻将,现在匆匆忙忙的回家呆三天,匆匆忙忙的又回到工作所在地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年味在心中啊。
愿所有在外漂泊的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别最后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黑龙江的年味和其他地方也没有差很多,很多的年俗也都是从关里传过来的。
在农村吃杀猪菜可能算是比较有东北特色的年俗了,一家杀猪,全村分享,也挺有共享精神的。对了,二月二,龙抬头,吃猪头肉,算不算有黑龙江特色的年味。也说不定其他地方也有,请大家指教。
贴对联,贴福字,这些也都是全国都有了。牡丹江还举办书画家写春联送市民的活动,有的商场也请一些练书法的小孩写春联送给顾客。
还有磕头拜年,给压岁钱,黑龙江也有。
看网上说,蒸粘豆包也算年俗,这也可能是农村的吧,城市里我怎么没感觉吧。
看到网上说还有贴窗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冬天窗户上结的冰花,千姿百态,非常好看。现在也只能是回忆了。
说了这么多,现在黑龙江的年味和别的地方也差不了多少。加上山东人给黑龙江的影响很大,很多年味也是从山东带过来的。
现在很多黑龙江的村庄都说山东话呢。
再向大家拜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顿鞭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顿鞭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