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放鞭炮的声音mp3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放鞭炮的声音mp3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静的分贝有多少?
20分贝左右。
耳语或安静的图书馆:30分贝;冰箱的嗡嗡声:45分贝;正常交谈、打字机:60分贝;繁忙城市的交通噪声:85分贝;摩托车:95分贝;MP3播放器的最大音量:105分贝;汽笛声:120分贝;爆竹或枪炮声:180分贝。 又有哪些非职业噪声呢?这些噪声的强度又是多少? 鞭炮或爆竹:180分贝;枪声:167分贝;车载立体声播放器:154分贝;儿童玩具:150分贝;体育赛场:127分贝;摇滚音乐:120分贝;健身俱乐部:120分贝;摩托赛艇:115分贝;电子游戏室:110分贝;电影院:94分贝。一般小于75分贝的声音一般很少引起听力损伤。暴露在噪声下要避免过响、离声源过近或者暴露太长时间。
八零后都已经快40了,说说我们八零后美好的回忆有哪些?
谢谢,
我虽然不是八零后,可很羡慕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从出生到现在都处在无限幸福中,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春风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不但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宏伟理想,很多进入了高等学府,在开放的细雨润育中,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成为科学技术的先锋,成为国家的栋梁。奋进自己的人生,展示辉煌⋯
作为六十年代的老一辈,看到今天的八零后,真心的羡慕,由衷地感叹!你们才是真正改革开放的姣姣者,值得称赞……
这是个值得回味的问题,我是一个70年代尾巴,与80年代相差无几,是一个纯正的农村娃。童年的乐趣确实太多,每天穿的破衣烂衫,一帮同龄顽童街上,或是捉迷藏,或是滚圈圈,或是打木耳(老电影中还能偶尔看到),或是打王八瓦,或是扔毽子,每到午饭或晚饭时候,各家妈妈就会站在门前喊,xx娃,回家吃饭了,大家或一哄而散,或者都去某一家抢吃,吃个饼干或糖块,那就是难得美味。
我小时候生产队已经解散,当时每个小队的院落还是有的,矮土墙也成了我们的游乐场,爬上爬下,墙上奔跑,乐此不疲。
有事出去,小时候故事就像旧时候老太太的裹脚布,长着呢,有时间慢慢聊。
现在的幼儿园是什么条件,当年我们叫预红班,一人背个黄书包,带个小马扎,蹦蹦跳跳去上学,想想那是我们独立性多强,四五岁年龄,早已不需要大人管了(大人也没有时间管),三五个人路上一边玩耍,晃晃悠悠就到学校了,那时路上连个自行车都少见,能见到的大叔挥鞭的马车或牛车,吱吱呀呀,慢慢悠悠。
已不记得当年上了一年的育红班学了什么东西,印象深的,只有下课时间,我们聚到一块,用旧书本叠成纸牌,互相拍打的游戏,谁赢了几个纸板,那也是一种荣耀。
放学是最快乐的事。老师一说放学,我们就像一群羊一般涌出校门,跑到大街上,放肆的玩耍。
掐指一算,80年生人就要进入40+,90年生人就要进入30+,时光飞逝,光阴如梭,真的是一点不假,想要挽留住美好的时光,它却调皮得从你指缝溜走。
一说起回忆,心中有无限感慨。相比于现在,人们的生活被电子产品占去了多数时间,那时候的人更单纯,睦邻更友好,生活压力也不大。另外,天空比现在蓝,吃得比现在绿色。
现在的孩子上下学,都需要大人接送。想当年我们小时候,都是脖子上挂个家门钥匙,自己去上学,自己放学回家。碰到一路的小伙伴,就一起蹦蹦跳跳、有说有笑的去学校,特别开心。
还记得学校门口有卖好吃的、好玩的,放学后同学们都会蜂拥而至,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我买的最多的就是甘草杏,当时觉得太美味了;再就是明星贴画,尤其喜欢古装的,仙衣飘飘。那时候也追星,但也就买点贴画、海报什么的,铅笔盒呀、日记本呀,都贴上自己喜欢的明星。
最开始的时候听歌是用录音机,磁带盒里的包装纸正面是封皮,背面是歌词,歌词的字那叫一个小,有的还不全。我当时做了个漂亮的歌词本,一边抄歌词,一边画装饰,不亦乐乎。后来就有了CD机、mp3……这种乐趣越来越少。
那时的功课比较轻松,作业很快就能搞定。写完作业,就可以找伙伴们玩耍,跳皮筋、捉迷藏、扔沙包、蹦格子……直到大人喊我们回家吃饭。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教育形式才是减负呀!
小时候特别期待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好多好多好吃的,还有压岁钱,幸福的不要不要的。反观现在,大鱼大肉经常吃,衣服天天更换,习以为常,过年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幸福的味道。
现在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电视节目繁多,不知该选择看什么;不见面,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能联系;从某地到某地,汽车、飞机让距离不是问题。很多事情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都习以为常了,而我们却渐渐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情感路上,让我们一起成长!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放鞭炮的声音mp3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放鞭炮的声音mp3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