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冀花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冀花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农村大年初五送“穷神”,都有哪些讲究?
这一天,也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 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但是我们按照老传统,每年都要装故事。
在每年的正月初五,我们村的人都要商量初五耍五穷的事,在初五的凌晨两点就开始收拾,因为要画妆特别慢,还要收拾衣服等。所以参加的人都要准时来。有几个领头的比别人都来的早,炉子里的火要加大。
参加的人都陆陆续续地来了,画妆的画妆,收拾衣服的收拾衣服,还要折叠一些纸花,装饰用的。打鼓的都要收绑架子。因为要两个人抬着上路。我们装扮起来各种神灵,分别有王灵官、赵灵官(两位武神),天官(负责赐福的审),刘海(负责撒钱的神),以及天官的两位小仙童,到全村各家各户家里赶走五穷,家家都放炮迎接。保佑全村平安富贵,家家平平安安。
我们听老年人的说法穷神是姜子牙的媳妇,也是穷神也是扫帚星,过年时候她看到人家都有供奉,觉得自己也是个神,干嘛没人供奉呢?姜子牙说你这个穷神,人们躲你还来不及呢,谁还会供奉与你呢?过年期间你可以转悠转悠看一下就得了,但是有福子的地方,你是不能去的,所以我们家家户户都会贴满福字,贴上红对子来表示吉祥如意。就是这穷神看到福字也是不敢在这久留的。
我们除了送五穷,还迎接五路财神的说法,很多地方在这一天会举行仪式迎接五路财神,也有很多做生意的商家也会选择在这一天开业大吉,不但有很好的寓意,也是利市的一种讲究,而且还可以喜迎财神,都是具有很好寓意图个吉祥如意。其实财神也是有很多种,在民间比较流行的是赵公明以及招宝天尊 ——肖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姚少司,利市仙官——陈九公。 这就是人们常提的五路财神。还有我们村供奉的武财神关二爷,这些都是比较正统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送穷还有许多别称,诸如送五穷赶五穷送穷土送穷衣。民俗认为,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然而,垃圾堆多了,毕竟影响卫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讲究,叫送穷。
1、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2、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3、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4、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看到这个题目挺感兴趣,但是不知道答案所以百度了一下,我的理解如下。
初五俗称“破五”,一般会吃饺子、放鞭炮、不准用生米煮饭(这个不理解为啥有这样的习俗)等等。过这一天后,生活会恢复到除夕之前的样子,好多地方会请老祖宗回家过年,初五后会把老祖宗送回去。
迎财神,俗传这一天是财神的诞辰,老百姓会放鞭炮庆祝,欢迎财神的到来,表达老百姓对一年积累财富的美好愿望。
送穷神。民俗认为初四之前不会打扫卫生会聚财,否则会倒了福气,一直到初五这天叫送穷。送穷的方式颇多。简单的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复杂些的则要用纸剪一个小人(穷媳妇)送走,甚至还要让她背个装了垃圾的纸袋送在门外;更有一些地方,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暂时理解的就这么多,有不确之处还请大家多指正。祝大家过年好![666]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有民间传说这天是财神的生日,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说法,各地不一,财神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 比干,武财神是 赵公明和关羽,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风俗,人们黎明早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一个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驱赶出去,屋里各个角落打扫一遍,还有初一不出门,破五不回家之说。
视频加载中...所谓的“新年”在古代时候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活动呢?
在古代,新年都有那些活动?
古代新年起于殷商时期,民间也有进入腊月二十三,就算过年,以这天灶君上天汇报人间节俭为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到今天的除夕和春节,是以1911年开始公历纪年,每年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古时新年活动,主要有祭灶神,是在腊月二十三,在灶上放上糖果,点心,水果,让灶王爷吃好上天多说人间节俭好事;有祭祖习俗,上香摆贡品;过年有走亲拜年,互问新年快乐;作家长的给孩子压岁钱,祝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孩子给大人磕头问安祝福;守年夜,从除夕到正月初一,中间有年夜饭;还有主要是贴大红对联,放烟火鞭炮,用来驱邪赶兽,相传古时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残酷,身居大海,到除夕夜上岸吃家禽兽,也多伤人。据说“年”兽怕红色和火光鞭炮。……
这些东西大多也被传下来,今天这些习俗还在被采用,不过人们思想发生很多变化,只是为增添年味和怀旧。并不像古人那样迷信了。
谢邀!其实放在全国来讲,每个地方的活动都不一样,但有几项基本活动是一致的,我们试谈一下。
祭祖。
中华礼仪之邦,数千年的礼义传统中,就包含了“慎终追远”的思想,我们怀念、景仰先贤亦或自己的先祖,通过这种祭奠的方式,不仅可以寻求心灵深处的慰藉,也可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们古时祭祀先祖,有四个重大节日——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
拿除夕来讲,家人合聚一堂,摆好祭品,燃上香烛,按顺序焚香祭拜、祷告陈词,不同的地方,祭祖的日子略有差别,祭祖的地点也会不一样。
守岁。
西晋周处之《风土记》有言:“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当夜,室内灯火通明,家人通宵待旦,或围炉、或游戏,直至天明。光耀之家,来年必然财富充盈,大吉大利。
如今这种仪式感可能并不那么足了,大多人在除夕之夜也都会睡觉,不过灯火通明还是传承了下来,年年如此。
年夜团圆饭。
过年的主调是热闹、和气、团圆,一家人不论天南地北,到了过年的日子,都会纷纷赶回家,因为这种每年约定俗成的迁徙,甚至诞生了一个现象“春运”,没钱没钱,回家过年。
回到家之后,家人各叙衷肠,欢聚一堂,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委屈,仿佛都随之烟消云散,大家又有了新的勇气,去面对来年的挑战。
这种家人团聚的正式仪式,便在于大年三十的团圆饭,丰盛的菜肴、甜美的果汁、香醇的佳酿,将这种欢乐的氛围推至顶峰。
压岁钱。
压岁钱是春节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以红包封金,馈于稚子,蕴含了长辈们的殷殷期许,也体现了两代或者三代人之间的情感交织。
诚然,如今的压岁钱有点变味,互相之间衍生了攀比的情绪,封多封少,不仅涉及到面子,还可能引发家庭矛盾。
不过不论如何,作为承接压岁钱的主体,孩子们还是幸福的,一年之中,他们也难得获得这样的礼物和鼓励。
孩子快乐,大人就安心,春节时间也就这么些天,这些比较也没有意义,开心就足够了,不是吗?
贴春联。
提到贴春联,有一个人则不得不提,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贴春联始于宋,兴于明,某年除夕,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微服视察时,朱元璋甚至亲手为一户阉猪人家题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传至今日,春联亦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象征,春联内容根据不同的主题,变化也很多样。
而写春联,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才华的展示,古时为写春联,也曾争相邀请大家泼墨,一副好的春联,可以为春节增彩不少,为家人的新年带来一个好的意头。
当然,若论古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庆祝活动,比如唱戏等等,无论如何,新年新气象,古今不变,大家都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为家人而庆祝。
但愿大家都能新年吉祥,事事顺意!
谢邀,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冀花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冀花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