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宣礼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宣礼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烟花是由什么做成的?
由火药中掺入适当的药剂制成,燃烧时可产生声、光、色等效果。
我国烟花制作历史悠久。南宋文人周密所撰《武林旧事》卷二所载“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效宣和盛际”,可反映我国至少在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就有烟花了。波斯(今伊朗)商人阿克巴尔于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所撰《中国纪行》第一章“去往中国之路”载有:“这个国家里老少都会做火药。烟火、爆竹是很普通的东西”。易知至少在明代,我国就已是烟花大国。不仅如此,我国古代烟花制作技术精湛,燃放效果唯美,令世界惊叹。
回答:烟花是用纸壳、泥土、火药和发色剂混合制成的。
烟花所用的发色剂大都是金属化合物。用硝酸锶可发出红光;用硝酸钡可发绿光;用硝酸钠可发黄光;用碱式碳酸铜可发蓝光;把硝酸锶和碳酸铜混合使用,可发出紫光;硝酸钠和硝酸锶一起,可发出桔红色的光。
在烟花中,加入铝镁合金,燃烧时会发出耀眼的白光。
放鞭炮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020年过年可以放吗?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近年来,由于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容易造成空气污染,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很多地区大力实施“禁炮令”,以便改善环境质量。
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而且宋盛于唐,到了宋代爆竹流行于朝野。
在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载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之句西汉时文学家东方朔在(神异经)也记述有“爆竹驱山魈”的故事。
到南北朝梁时,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节),……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操恶鬼”的记载。
到了唐宋年间,有关爆竹的记载就更多了。唐诗人刘禹锡,在他畲田行诗中就有“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的诗句。薛逢有(元日楼前观仗)二首之作耒鹄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灰”之语。
南宋时节日盛行放烟花,当时的景象从《武林旧事》中可窥一斑:“宫漏既深,始宣放烟花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
现代烟花可分为低空烟花、高空烟花、地面烟花、水面烟花、手持烟花、吊线烟花、造型烟花等八大类,令人眼花缭乱。绚丽多彩的烟花与声声爆竹相辉映,将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热闹非凡。
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
人员伤亡、火灾(火险)、经济损失
均呈大幅下降趋势。
据统计,2019年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伤亡事故共48起伤57人;与2018年相比,事故数量及伤害人数同比分别降低76.1%、51.3%。
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186起;与2018年相比,火灾数量同比降低45.8%。
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约57.6万元;与2018年相比,同比下降54.4%。
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从2019年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的时间段(除夕夜晚20时至24时)来看,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与2018年相比,PM2.5、PM10浓度峰值同比下降约50%左右。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安全春节、环保春节的呼声越来越高,全省各市相继出台烟花爆竹限放禁放措施。2019年,全省6个地级市(济南、淄博、泰安、威海、聊城、菏泽)实行禁放,其他10个地级市实行限放;137个区县有45个实行禁放,59个区县实行限放。与2018年相比实行禁限放的地级市、区县和实行限放的区县增加200%、2150%、55.3%,限放市数量分别减少33.3%。
今年春节期间,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加强巡逻查控力度,及时处置非法燃放行为,为广大群众度过一个安全祥和的新春佳节营造良好环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宣礼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宣礼花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