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烟花爆竹陋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烟花爆竹陋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家觉得春节放鞭炮是陋习还是风俗?你喜欢硝烟弥漫的污浊空气?
春节放鞭炮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既是劳作一年的人们对365天以来心情上的一种放松,又是对四季因辛劳而取得的硕果的一种庆贺,尤其是给以家为单位的平时四方离散的亲人们有一个欢天喜地的团圆与聚会的充足理由。还有是履行了人间最公平的"祝岁“仪式,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高官还是百姓,人人公平地增加了一岁,全中国恐怕无任何人会提出疑异。因此,春节放点鞭炮,又未常不可?只是应尽量少燃放,应规定时间及区域燃放,尤其应做到安全燃放更为重要。如果是规定死了一律禁燃,是乎有点不体民情,不顺民意,更有违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的意味!
几千年的习俗不能说禁就禁,要考虑“良俗”存在的必要性。
过年燃放爆竹,寄予了人们驱邪避凶的美好愿望,岂能一禁了之,全然不顾人们的心理感受!
考虑到避免环境污染的因素,可以从源头抓起,研制污染小的鞭炮,并实名制或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人们的购买数量,并加强宣传力度,让人们自觉减少燃放数量。
一刀切的禁放不可取。
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大概有4000年的历史。
中国人发明火药大概在1200年前。
所以有人动不动说放鞭炮是几千年的传统,这是文盲加流氓式的胡说八道。
如果火药都没发明,哪来的鞭炮?也就是说,中国人过春节,最起码有2800年的传统,是不放鞭炮的。
但是,中国人喜欢热闹,在火药发明,鞭炮量产前,是怎么玩的呢?
把竹子扔到火堆里,听它噼里啪啦的爆响声……
鞭炮又叫爆竹,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声光电造成的视觉效果、听觉效果来代替有污染有安全隐患的鞭炮。
这也符合古人对爆竹使用的本意。
坚守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产物,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担负着大面积杀伤敌人,摧毁敌人阵地和掩体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战场上的肉搏伤亡,成为远距离作战的最佳武器。同时,古人还拿火药制作成信号弹,以号为令,用来防范敌人偷袭或号令战士冲锋陷阵,这比当年的“烽火台”和“消息树”不知先进多少倍。
中国人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开始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后来火药的出现,更让人们脑洞大开,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由于古代的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频繁,大家都认为这一切一定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鬼怪造成的,为此,人们就以这种爆炸声响、威力大、火焰绚烂的鞭炮做武器,在过年的时候烧爆竹,吓退这些鬼怪,从而将爆竹赋予了驱魔、辟邪、消灾的寓意。后来的传说里,“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恶魔,而家家户户的爆竹声,就是为了驱赶“年”这种怪物。因此说,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形式,它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时代发展到今天,每逢过年燃放鞭炮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如果听不见鞭炮的声响,似乎年味儿都没了,可见燃放鞭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追求绿水青山,追求空气质量的今天,每年的集中燃放爆竹就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了,于是社会上就产生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其实对传统文化都要有一个继承、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决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或否定传统文化,毛主席的那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的就很好,用在对待燃放烟花爆竹上同样有效。春节时候,政府可以统一开辟一块空地或广场,用来供居民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同时要做好烟花爆竹燃放量的控制,并限定好时间,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居民群众同样要更新观念,减少购买和燃放鞭烟花爆竹,把金钱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更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当中。
这样一来,传统文化也保留了,年味儿照样浓郁,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烟花爆竹陋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烟花爆竹陋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